笔趣趣 > 明朝大丈夫 >明朝大丈夫

第三百零一章 权奸

李景这边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京城朱由检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张献忠破凤阳掘了他的祖坟,朱由检怒归怒,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朱由检知道,光是提将士们背黑锅是不够的,还得给予物资方面的鼓励。因此,朱由检在颁完罪己诏之后,从自己的内帑中拿出二十万两以资剿饷。

然后又从太仆寺(管马政)调十万两银子送往西安,同时从陕西本省留取十万两税银作为军饷。

另外,往湖广调派十九万两饷银,往四川调派四万两,截留盐课二十万两留在淮扬一带。

此次朱由检共调派八十余万两银子,对于朱由检来说,基本上属于大出血了。

朱由检相信,自己这次拿出这么多银子,将士必定戮力用命,一举荡平流寇。

可惜事与愿违,除了曹文诏一部奋勇追击,于安庆全歼了张献忠一部,其余各路兵马的行动却是诸多不顺。

倒不是说官军没打胜仗,相反,官军的胜仗打得并不少,但是每一战流寇损失的兵力都没有多少,这个根据各路官军报上去的数字就可以看出。

每战,官军消灭流寇最多斩首不过千余级,一般都是几百的样子。

但是一旦流寇取胜,官军损失就是几千人。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本质的差别,流寇损失的大多是刚加入的新兵,说白了就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官军损失的则是精锐的部队。

因此流寇损失点兵力根本无所谓,但是官军却受不了了。

战事不顺也就罢了,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也没灭掉流寇。

最令朱由检头疼的是,西北各省今年又出现旱灾了,并且旱灾有往南蔓延的趋势。

据户部奏报,崇祯八年的粮饷解往户部的共有六百八十万石,但是支出的却有七百八十六万石,也就是说今年的缺额是一百万石左右。即便抛去西南各族土司方面的支出,也还缺少七十余万石粮食。

听说竟然有七十余万石粮食的缺口,朱由检脑子不由得一阵阵的迷糊。

不过朱由检很快醒过神来,随即心里默默盘算起来,盘算了一会儿,终觉无论如何也补不上这么大的窟窿。哪怕是找李景求助,怕是也没有办法。

想起李景,朱由检忽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

因为户部收上来的粮饷,除了用于给在京的官员支付俸禄,剩下的全部是用作军饷。

大明所有的军队划拉到一起共有一百多万,但实际上需要户部支付钱粮的只有边军,地方部队的钱粮均由地方自行解决。

大明的边军总数加一起也不过二十万多一点,也就是说二十万人一年要消耗近六百万石粮食(大明的银子不够用,军饷只能用银子支付一部分,粮食除了给士兵吃的,还要用于支付不足的军饷)。

根据这个消耗量来算,李景的五万部队一年要消耗一百二十万石的粮食。

朱由检集全国之力养活二十万人都累得肝肠气短,平阳府屁大点的地方拿什么养五万人?李景的粮食是哪里来的?

对于朱由检的疑问,户部尚书侯恂迟疑了一会儿,终究没有作答。

侯恂这个人是很厉害的,看人很准,袁崇焕和左良玉还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就看出这两个人非同小可,并且大力提拔推荐。

而袁崇焕和左良玉两人也没有辜负侯恂的看重,袁崇焕一直做到蓟辽督师的位置,并且在宁锦等地数次打败后金部队,令东虏不敢正视关宁防线。

左良玉则是河南总兵,在中原一带剿寇,令流寇闻风丧胆。

侯恂看人的眼光这么准,自然知道朱由检是个什么样的人,也知道朱由检现在想什么。

李景的粮食是怎么收上来的,以及李景在平阳府的所作所为,侯恂多少知道一些,不过李景的做法损害了所有士绅的利益,一旦朱由检听了动心,要推行李景的政令的话,朝堂之上马上便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争论。

侯恂是户部尚书,侯恂不说,别人自然也不会说,其中包括内阁的那些成员们。

要说朝廷的这些大臣们也不是看不到李景推行的政令的好处,但是要让他们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万万不干的。

不过侯恂和那些大臣们不说,不代表别人不知道。

实际上,最清楚平阳府政令的并不是那些大臣,而是王承恩,

而在大明,若论对朱由检的忠心怕是谁也比不上王承恩。

王承恩是看着朱由检长大的,他比谁都希望朱由检能成为一代英主,比谁都希望朱由检能中兴大明。

因此看到诸位大臣三缄其口,王承恩疾步上前,躬身说道:“皇上,李景在平阳府是怎么做的,老奴知道。”

朱由检看了看在场的大臣,又看了看王承恩,想了想终于说道:“说来听听。”

王承恩忙道:“皇上,据老奴所知,李景为防旱灾,在平阳府筑坝蓄水,大兴水利,因此,即便是大旱之年,平阳府的粮食也没减产多少。

而且李景定的税率极高,最低一档是十税一,最高为十税三。李景在平阳府推广的都是耐旱高产的作物,按这个税率收粮食,养活五万军队并不为难。

另外,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平阳府所有人都必须缴税,不管是官绅还是士族,全部都要缴税,越是田多,缴得税就越多。如果有不缴税的,将会受到严厉地处罚。

还有,在平阳府如果没有官府允许,不得私自出售粮食,而且即便得到允许,卖粮也必须缴税,只有卖给官府才会免税。

至于官府购买的粮食主要是用于以下几个用途:一是供养军队;二是用于应急,比如说赈灾,前年河南遭灾,李景就是用这部分粮食去赈灾;三是用来平抑粮价。

据老奴所知,不管外面的粮食如何涨价,平阳府的粮价始终都保持在一石米一两二钱银子左右。

另外,老奴还听说,如果平阳府的官仓大多情况下都是满的,直到第二年秋收的时候,才会把前年的陈粮卖掉,并且李景严令,卖粮的钱必须用于收购新粮。”

朱由检闻听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在平阳府的做法,他以前曾听王承恩说起过,不过因为当时李景希望他改变文官领军的做法,这个恰好碰触了朱由检的底线,朱由检一怒之下,便不再理会李景的施政方法。

此时听王承恩说的这么详细,朱由检略一琢磨便明白王承恩的用意,实际上王承恩不光是在说给他听,更多的是说给这些大臣们听。

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这些大臣们的反应。

朱由检知道,王承恩这么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因为现在是朝会,而王承恩是宦官,哪怕王承恩跟自己再亲近,权力再大,也不能在朝会上说话。

本朝自太祖以来,敢在朝堂上说话的宦官一共只有三个,第一个是王振,第二个是刘瑾,第三个是魏忠贤。

这三个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权奸。

但是即便是这三个人,也不敢在朝堂上阐述政令,哪怕是别人提出的政令也不行。这些人的做法是,找几个代言人替自己说话。

为什么这几个宦官这么嚣张,也不敢在朝堂上乱说话?这是因为朱元璋曾在宫门上悬挂了一个牌子,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以后,继任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么能干,内阁开始掌权,皇帝为了跟内阁对抗,开始赋予太监以权力,但是明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朝堂上,宦官还是不大说话的。

但是今天王承恩说话了,而且王承恩说的实在太多了。

果然,王承恩刚说完,朝堂之上先是静了一会儿,随即便是一片大哗。

接着内阁首辅温体仁挺身而出,指着王承恩大骂道:“阉贼,尔何等人?焉敢在朝堂之上大放阙词?”

骂完,温体仁冲朱由检躬身道:“陛下,王承恩藐视祖训,比魏阉有过之而无不及,臣恳请陛下斩此贼以儆效尤。”

朱由检想过会有大臣出来指责王承恩,但是绝没有想到温体仁竟然会第一个跳出来,一时间朱由检不由得有些发愣。

不过朱由检很快就反应过来,同时明白温体仁此举的用意。

温体仁此举是为了在朝臣当中竖立威信。虽然温体仁惯会揣摩上意,基本上都会按照朱由检的意愿行事,但是涉及到内阁跟内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温体仁却是绝不会后退的。

而且温体仁的措词十分强硬,直接就要砍了王承恩,完全不给朱由检留任何余地。

朱由检正为难间,王承恩忽然接道:“刚才皇上询问,诸大臣无人为皇上解惑,王承恩此举不过是为皇上解惑而已,而且皇上已经同意让我说话,王某何罪之有?温大人将王某比作魏忠贤,王某实不敢当,倒是温大人跟杨涟大人相比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承恩提到的杨涟乃是当年跟魏忠贤叫板的牛人,但是王承恩此时将温体仁比作杨涟却是一脸讥讽之意。

因为当年杨涟弹劾魏忠贤时,乃是上疏历数魏忠贤之罪,然后方敢请求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斩杀魏忠贤。

而温体仁现在只凭王承恩刚才的一番话,就要求朱由检将王承恩处斩,那自是比杨涟直接得多。(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我与吸血鬼姑妈的奇幻之旅洪荒之武神济世鬼医我修仙日常被徒孙直播了快穿之甜度百分百圣地天使霍格沃茨的大德鲁伊纵横都市之我本善良我在异世界成为血族真祖科技之虚拟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