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健等候杨瑞诞子之时,同时在杭州城内的司马藉,则在为冬粮发愁着。
自从金陵城失守,江南大多数产粮的地区,基本都落入到北朝人的手中,北朝人对于粮食和物资的吧控非常严实,因为从开始制定战争计划的时候,谁都没料到韩健没有先打闪电战,而是在图谋南朝的粮食和物资,使得北朝各路兵马南下抢粮之时,基本没有防备。
在这一年秋粮成熟之时,南朝还在忙着内斗,于是乎,无论是南逃的女皇势力,还是如今身在金陵城的朱同敬,都需要为粮食而烦忧。
“先生,如今勤王兵马已有四万余人,不知粮草尚且能应付几日?”
在杭州的太守府内,女皇开始临朝听政,虽然这是她的流亡朝廷,但自从她登基,也从未真正掌权过,可以说现在的萧旃反而掌握了她原本所不拥有的皇帝的大权。这四万多人马,在她看来已经足够光复金陵,毕竟有司马藉,在萧旃眼中,司马藉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天才军师。
而此时的商议,却并非是当众商议。
在人前,无论是萧旃还是司马藉,都要表现出这场战争即将获胜的姿态,让所有人觉得,拿下杭州城是第一步,下一步大军北上,直接金陵城唾手可得。尤其对杭州城刚刚归顺的军民和官员,更要如此的表现,否则,谁会替你卖命?
司马藉无奈道:“若估摸的不错,再过四五天,军中就要开始缺粮,再过半个月,我军将会断粮。”
“这……”
萧旃陷入沉思,她没想到事情会这么糟糕,就在大军北上这么顺当的时候,居然会发生缺粮的事件。意味着,就算大军到金陵城下,也不得不退兵,再做谋划,至于杭州城内守军的状况,萧旃都不敢去想,若不能安顿好这些人,难道将已经得到的杭州城再拱手让出去?
“先生可还有别的办法?”萧旃看着司马藉,眼下似乎也只有司马藉能想出办法来。
但司马藉终究是人不是神,他就算再有智计,也无法凭空变出粮食来。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倒可以跟北朝借粮,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司马藉说出一个令萧旃也苦笑不已的方法。
萧旃叹道:“如果北朝真的肯借粮食给我们,那何必还要出兵南下?他们现在所消耗的粮食,不同样是从我南朝国土上掠夺而去的?”
司马藉继续摇着头:“但或者,北朝有借粮的理由。”
萧旃是聪明人,她很快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她试探地说道:“先生是说,北朝人想以我们的兵马来牵制苏廷夏和朱贼的兵马,所以会借粮给我们?这恐怕……北朝的谋略者有这样的计划,也无法对他们的军队交待。”
司马藉点头。
萧旃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就算韩健想利用司马藉的勤王兵马来牵制苏廷夏的兵马,但也不会明着把粮草送到杭州城来。不然北朝的将士会怎么想?我们辛辛苦苦在前线上打仗,结果当权者把粮食借给别人来打我们?
司马藉道:“或者可再去一封信,试试也好。若北朝真的肯借粮呢?”
萧旃知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只能点头。萧旃同时问询了一些关于南边调粮的具体情况,司马藉都表示以现如今的状况,想从后方调粮是不太可能的。
腊月十四,就在司马藉第三次去信苏州不到四天后,韩健的回信也到了。
当司马藉看到这封回信之后,他甚至愤怒地把信丢在了地上,这是他跟韩健那么多书信交流后,第一次会对韩健的书信产生如此的愤慨,甚至韩健只写“苏廷夏”三个字的回信,他也是一笑了之。
就在司马藉把信丢下之后,萧旃也正好从太守府的正厅内堂出来,见到这一幕。
她也是在得知北朝回信后匆忙出来查看情况,在司马藉去信苏州的这些天,杭州城内已经近乎开始断粮,随着军中将士配给粮草的减少,已经有人在鼓噪,说是勤王兵马断粮,而眼下又无法从闽浙等地征调粮草过来,甚至苏廷夏的兵马,也很快从后开始包抄过来。
“先生这是作何?”萧旃也有些惊讶,“先生可从来都是处变不惊之人。”
等萧旃在太守府的正堂坐下,很有帝王的威仪,虽然这不是皇宫,但司马藉宁愿把这里当作是皇宫。
见司马藉不言,萧旃一笑道:“就算北朝不借粮,不也是早就料到的,先生何须生气呢?”
司马藉叹口气道:“北朝不是不肯借粮,但提出交换条件。”
萧旃这才知道为何司马藉会如此生气,那一定是交换条件非常的苛刻。
的确,眼下杭州城内的缺粮,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先是降军不服,而后是跟随司马藉北上的勤王兵马不服,没有士兵会饿着肚子打仗,他们打仗如果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谁会替他们卖命?
萧旃问道:“莫非北朝,想从我们手中把杭州城要过去?”
司马藉摇头,显得很无奈,让侍从把地上的信捡起来,叹口气道:“陛下还是自己看吧。”
萧旃这才好奇的拿过信去,等她看完,她的脸上也露出些微的苦笑。韩健所提出的交换条件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借粮可以,但需要以萧旃作为“人质”来交换粮食。
“先生何须自责呢,朕是南朝的天子,如今勤王兵马有难,朕如果可以以区区一人之力,来换得南朝的长治久安,那又何尝不可呢?”萧旃还是很会为大局着想的,她自己也知道在勤王的兵马中帮不上太多忙,很多时候会让她觉得耽误了司马藉处理军务。
司马藉道:“陛下若以为,此番往北朝军营,还能平安归来?”
萧旃道:“先生何出此言?朕也曾亲自往北朝去,在先生和皇叔拥戴朕为帝王之时,北朝同样予以放行。而今才不过两年时间,先生莫非是忘了?”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北朝尚且在与鲜卑人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将陛下南归,可令我朝内部动乱,这是北朝想暂缓与我朝交兵。”司马藉分析道,“而今,北朝兵马大举南下,正是为吞并我朝疆土,此时我朝江北尽失,连楚地和江赣之地也落入北朝之手,若陛下再往敌营中去,怕是没机会再回来。难道陛下愿意做一个亡国之君?”
司马藉毕竟是北朝人,他在说话上没有读书人的迂腐,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因而就算司马藉提到“亡国之君”,萧旃也没有动怒。
因为萧旃已经做过一次亡国之君,只是她幸运,有司马藉挺身而出,让她重新可以集结兵马,可以重新有夺取南朝权柄的机会。
萧旃微微摇头道:“先生过虑了,就算朕真的一去不回又如何?先生不是还可以帮助皇叔成就大业?或者……先生自己也可以治理这江山,这南朝的江山,在先生手中,或者比之在我萧氏人手里更好。”
司马藉没说话,因为他知道萧旃这只是在恭维他。
若萧旃真的有退位让贤的想法,那作何不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了北朝?就算是亲疏有别,萧旃更看好他司马藉,可司马藉对于自己的情况很了解,他只是个做臣子的命,根本没有做帝王的命。
“陛下三思。”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藉似乎也只有奉劝一个办法。
萧旃道:“既然北朝开出条件,那今晚不妨召集军中将领和朝中大臣,把皇叔也叫过来,一起商量此事。”
……
……
到晚上,司马藉知道事情已经难以避免。
萧旃说是要把人召集起来商议以她自己作为人质来换粮的事情,但从白天之时,司马藉已经看出萧旃心意已决。萧旃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人,她知道,若非是以南朝的女皇帝作为交换,北朝就算借粮,也是无法跟朝廷中人解释的。
韩健其实这么做本身也没错。
萧旃在南朝的政治体系中,虽然是皇帝,但曾经是傀儡,现在还是傀儡。因为萧旃对于这场战事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与其说这是在商量事情,不如说是萧旃准备交待一些“后事”,在她走之后,她需要确立以司马藉为首的南朝流亡朝廷,而不能让权力重新落回到她那个只知道风花雪月的皇叔萧翎手上。
萧翎也是在太守府议事,萧旃把此事说出来之后,他才知晓原来城中粮食已经告罄。
司马藉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到这时,无论是军中将领还是官员得知了缺粮,同时也得知了北朝提出拿南朝的女皇来交换粮食。
一些为了表现忠心的臣子,已经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臭骂北朝人的厚颜无耻。
最后还是萧旃站起身来,表明了她的态度:“朕可以以一人之力,来拯救忠诚于我南朝千万兵马,朕觉得值得。诸位不用再有劝解,朕主意已定,明早,朕会亲自乘车往苏州城去。朕希望来日有一天,可得知尔等光复金陵城,复我齐朝正朔,朕在这里感激不尽。”
说着,萧旃躬身向在场的官员和武将行礼。
这是天大的礼数,在场所有人都要下跪回礼,唯独只有司马藉和萧翎立在那。
“司马先生,朕离开之后,军政之事,可都要拜托于你了。”萧旃最后用热切的目光看着司马藉。
司马藉只能躬身领命,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为何会同意萧旃这样的做法。他自己想了下,或者连他自己也认为,萧旃这趟去苏州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至少韩健不会杀了萧旃,若真有一天,在战场上他得胜,能把金陵城光复,韩健还是会被他,以及南朝人一个面子,把萧旃再送回来。
连司马藉也觉得,这好像是一种奢望,以他的区区四万勤王兵马,靠着用皇帝作为人质去交换粮草,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将来能获得胜利?
……
……
第二天一清早,萧旃往苏州去的车驾就已经备好。
尽管萧旃不想把此事张扬,但为了能激发南朝百姓奋起勤王的爱国之心,消息最后还是通知到了整个杭州城。
这天早晨,全城百姓出来相送。
萧旃立于车驾之上,亲自与沿途送别的百姓挥手。她就好像要去赴难的帝王一样,甚至连她自己,都对于这未知的前途而感觉绝望。
如果能以她一人,来换得南朝的长治久安,萧旃是绝对愿意的。但这次只是跟北朝换粮食,北朝依照承诺能给多少还是问题,就算给了,也只能应付杭州城勤王兵马一时之需,回头再缺粮了怎么办?到时候可没有第二个女皇帝可以作为人质,而萧翎这样的窝囊废,谁又稀罕拿他来作为人质呢?
等出城之后,萧旃坐在车驾上,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她也无法走出车驾去看看外面的情况。
从杭州城到苏州城,本就不远,按照当下的行进速度,两天左右就可以抵达。
萧旃已经感觉到,这是韩健用的一种变相的“羞辱”,现在她不但要作为人质,而且要作为一件货物,一件战利品。韩健是用杭州城所必须的粮食,把她换过去,作为韩健的私有之物,就算她觉得韩健曾经是个翩跹君子,可现在时移世易,作为北朝的皇帝,韩健到底有多少野心,就算她以前不知道,现在她也看的清清楚楚。
从杭州城出来护送的兵马很少,因为从杭州到苏州这一段,基本已经为北朝兵马所控制。
果然,萧旃出杭州城还不到三十里,就已经有北朝的骑兵过来接手护送。
这些北朝的骑兵队伍,对萧旃还不能有任何的无礼。但在萧旃心中,越是靠近苏州城,萧旃越是有一种不安。
韩健终究也是要对他的子民和将士交待的,把粮食借给南朝,让南朝有这批粮食来跟苏廷夏缠斗,这等于是帮敌人来自断手足。
除非韩健能让他的士兵相信,只要南朝的女皇到了苏州城,那南朝已是唾手可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