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站在土堡城头,手握刀枪,利箭上弦,做好迎战准备。
西方那条土路上的队伍越来越近,前面是骑兵,后面是步兵。旗帜招展,出现“夏”字旗号。
有军兵对颇超青豹道:“将军,是我大夏的军队。”
颇超青豹道:“不要掉以轻心,以防吐蕃使诈。”
大军更近了,“夏”字的旗号更加清楚,越来越近,“夏”字如斗。
颇超青狗传令:“加强防守,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放箭。”
大军来到胜吐堡前,一骑兵来到堡门前,对着堡上喊话:“颇超将军,我等是凉州军兵,奉皇上诏命前来换防,请将军开门。”
颇超青豹问:“奉命调防,可有调兵兵符。”
骑兵回道:“有,是费听悉额将军的兵符。”
颇超青豹下令:“好,射上来。”
“是。等一下。”骑兵回马,来到一位校尉面前,校尉将兵符递给他。骑兵返回,将兵符绑在一只箭上,搭弓射箭。箭落在土堡上。军兵拾起箭递给颇超青豹。他拿在手中,将兵符取下一看,果然是费听悉额的兵符。拿出自己的兵符一合,正好一对。
颇超青豹对骑兵道:“请稍等,马上开门。”遂命军兵打开堡门,迎接凉州军进堡。
西夏横山地区与宋朝的绥德军、延安府、保安军、定边军、庆州、环州接壤,有上千里的边界线。横山地区的党项族,是西夏的劲旅,人马精强,能征惯战。西夏每次用兵征战,都调集横山党项军兵。横山党项苦于连年出征作战,人力物力消耗极大。加之李谅祚对横山党项的严厉统治,引起横山党项的不满。
横山党项部将青泥怀策遂率所属党项反叛,遣人到延州请降,并请求出兵进攻灵州和夏州。
延州判官程戡立即书写公文:
横山党项叛夏,乃朝廷之福。豺虎非自相搏,未易取也;痈疽非自
溃,未易攻也。谅祚久悖慢,宜乘此许之,以蛮夷攻蛮夷,实中国之利。
程戡写完,遣快马十万火急飞送京城。宋朝枢密院接到程戡的上报公文,正赶上宋仁宗得病,不敢惊动龙体,暂时将公文压下。
横山党项是党项族迁徙平夏的一支,与李氏党项有着亲近的血缘和深厚的情谊,因年代久远,亲族关系渐远,但两部有着特殊的关系。
李谅祚得到横山党项亲信的密报,大吃一惊,横山党项是大夏的顶梁柱,真的投降了大宋朝,西夏的天就塌了,西夏王朝就要倾覆了。
李谅祚急得满头大汗,立即请来党项大酋长诺移赏都、嵬名浪布、野乜浪罗和杨守素,向他们通报了情况,命他们赶快去横山。诺移赏都四人不敢怠慢,带着护卫,坐着战马赶赴洪州,来到青泥怀策的府衙。
青泥怀策见到四人,心里就明白了。因诺移赏都三人是党项德高望重的大族长,又是
爷爷辈的长者;杨守素是西夏的开国重臣,只得给面子,摆酒设宴,隆重地接待了四人。
席间,诺移赏都等苦口婆心地开导青泥怀策,从青海湖会盟、迁徙松州、再迁平夏、唐朝授姓、五代征战、到西夏立国,祖宗八代的那些事都翻出来了。
青泥怀策一边敬酒一边听着,听得他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无地自容。
诺移赏都道:“我党项是个团结的民族,也是个战斗的民族,从不惧怕困苦,怎能分裂呢。”
青泥怀策面有愧色地回道:“多谢各位大族长,晚辈知错了,甘愿受罚。”
杨守素立即安抚道:“皇上并没说要罚你,就是希望你以党项的利益为重,不要从党项中分离出去。”
青泥怀策流着泪道:“我青泥怀策发誓,从今往后,活是党项的人,死是党项的鬼,决不背叛党项!”
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宋仁宗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赵曙即位,皇后为皇太后,丧服以日易月,山陵(注)制度务从俭约。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宋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诚然无愧。
同年四月,西使城首领禹藏花麻不顺命,没有投降宋朝。秦州钤辖向宝领军讨伐,禹藏花麻抵挡不过,遂以西使城和兰州一带土地归附西夏。李谅祚大喜,派兵驻守,将宗室女嫁与禹藏花麻,并封其为驸马。
七月,即位的宋英宗遣左藏库副使任拱之来到西夏,通告先皇驾崩,将宋仁宗的遗诏及其遗物赐予李谅祚。李谅祚随即遣使进京吊唁,并献上表。
宋英宗见表不悦,因为表上的姓氏称为“李”姓,对大臣们道:“西夏王自太宗先祖授予国姓,为何改为‘李’姓?”于是决定不接见夏使。
夏使在京城等待皇上接见,一晃一个月快过去了,仍没得到宣召。夏使便去宣徽院打探。
有官员回复:“皇上龙体欠安,未能视朝理政,故不能召见。”
夏使道:“本使来到京城已经一个月了,圣上不能召见,如何回去复命。请贵官上复中书省,抽暇召见,好献我主进拜之礼。”
三日后,中书省回复夏使:皇上不能召见夏使,回驿馆安顿,带着皇上的诏书返回西夏。
夏使无奈,知道再等下去,大宋皇上还是不能召见。只得捧着皇上的诏书走了。回到兴庆府,立即入宫禀报,呈上宋英宗的诏书。李谅祚恭恭敬敬地展开皇上的诏书。诏书上命李谅祚谨守臣规,遵守誓约。
李谅祚看完诏书,十分恼怒。
夏拱化二年(公元1064年)一月,宋朝改元为“治平”。李谅祚准备派遣西夏枢密使吴宗进京祝贺宋英宗即位,派人到延州通报。此时,程戡已经升任延州安抚使,接到西夏的请求,认为使臣不应属官名“枢密使”,这是大宋朝的官名,应属“领卢”,领卢是党项语枢密使的称谓。程戡派高宜
陪同吴宗进京。
吴宗到京城后,朝廷派官员到驿馆指导吴宗演习觐见皇上的礼仪。
按照宋朝所制定的“夏国进奉使见辞仪”的规定,觐见皇上在皇仪殿门外,辞别皇上到垂拱殿。等到觐见的那天,吴宗不愿在皇仪殿门外得到皇上的接见,还要将朝服上表示官爵的佩鱼及别的饰物带进去。
高宜道:“按照礼部的规定,不能佩戴这些饰物觐见皇上。”
吴宗回道:“这是我大夏官员的服饰,不佩戴成何体统?”
高宜不满地道:“你要是不拿掉这些饰物,我不敢让你觐见皇上,朝廷怪罪下来,我这小官的命就不知道哪去了。”
吴宗坚决不同意除掉饰物。
二人僵住了。于是,高宜将吴宗领回驿馆,没给吴宗等西夏使团人员安排酒饭,甩袖子走了。
第二天,高宜来到驿馆。
吴宗气氛地道:“你作为朝廷的官员,太没礼仪了,对属国使者竟然连饭都不管。”
高宜鄙视地道:“你这样的,就不管饭。我再和你说一遍,要想觐见,必须遵守礼部的规定。”
吴宗思虑再三,没有办法,只得遵守朝廷的有关规定。
觐见完毕,赐酒皇仪门外。吴宗就对迎接的官员张觐诉苦:“昨晚,延州陪同官员高宜不给我们西夏使团人员饭吃。”
张觐就将吴宗的话禀奏给宋英宗。
宋英宗淡淡地道:“延州陪同官员高宜不给西夏使团人员饭吃,夏使当到延州与陪同官员分辨。”
回来的路上,吴宗气恼地对高宜道:“我跟你到延州,找知州程大人评说,哪有你这样的。”
高宜瞪着吴宗,气狠狠地大喝:“你们夏国没有好东西,应该发一百万雄兵,踏破贺兰山巢穴!”
回到延州,吴宗将事情的经过向程戡通报。程戡对西夏十分敌视,瞧不起吴宗,更不愿与吴宗理论,就命一名通判去应付应付。
通判道:“夏使大人违制在先,高宜不逊在后。”
吴宗气恼地道:“高宜言发一百万雄兵踏破贺兰山巢穴,这是什么话?!”
通判鄙夷地看着吴宗:“高宜听说夏国主年少,才用这话回答你。这件事,错在贵使,不在高宜。”
吴宗气得浑身哆嗦:“好,好,和你们讲不出理来,咱们日后见!”
回到兴庆府,吴宗向李谅祚一五一十地禀报出使宋朝的情况。
李谅祚一听,就来气了。就在这时,快马送来宋英宗的诏书。诏书令李谅祚惩罚使臣,今后再遣使臣,宜精择使者,戒令妄举,遵守朝纲。
李谅祚顿时火冒三丈,“这大宋朝欺人太甚,侮辱朕派遣的使臣,何异于侮辱朕!还有延州的官员,竟要一百万大军踏破我贺兰山!”
注 山陵:帝王的坟墓。《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曰山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