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夜,买了一辆新马车,买了几件干净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朱明远等人再次踏上旅途。
回来的路上,时不时会下雨,仿佛天漏了一样。
前方的都城隐藏在雨中,朱明远的马车穿过城门,进入了城内。
他松了一口气,终于回到了家。
...
朱明远站在御书房里,将曲阜发生的一切都说了一遍。
不过,路上发生的事情,却被朱明远隐瞒了。
“明远,你回来的时候,有人追你吗?”朱元璋脸色阴沉下来,眼底深处流淌着强横。
朱明远并不奇怪,朱元璋为什么知道跟随朱明远的侍卫不傻。
“是有人追杀他们的,人家常说山东的探马多,估计是一群探马,想发财,自取其辱!”朱明远没有把这件事带到孔府。
“为了钱杀人?哦,不过我不信,山东相马这么厉害,竟然敢在城外十里之内动手?来吧,你不用说,我会查出来的!”朱元璋淡淡的说道。
朱元璋不用多想,七七八八也能猜到。
我们还是和之前提出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有关,这帮杀千刀的家伙恐怕还没有放弃心中的执念,希望能够给二狗子一个脸色看看,最好能把这一项政策给撤回去。
但是已经尝到甜头的朱元璋,怎么可能把自己作出的命令又给撤回去了?再说了,这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确实很解气。
这些官老爷们也要缴纳赋税,也要给国家承担瑶一,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只不过朱元璋到现在为止还查不清楚这幕后黑手都是谁?
“先下去!”朱元璋冲朱明远挥了挥手。
朱明远离开后,朱元璋趴在椅子上,微闭双眼,脑海里思索着这些事情。
“是谁?谁胆子这么大?你怎么敢做这种事?”
...
夜如期而至,朱明远站在卧室窗前,看着外面的雨,一脸悲伤,“京城下雨多久了?”
朱倩坐在床沿上,头也不抬的哄朱熔辉入睡,“下雨已经快一个月了,今年比往常下雨,不知道为什么。”
“三灾六灾,天地难逃,唉,只怕又是一场灾难!”朱明远叹了口气。
“你老公为什么这么说?”朱倩抬头看向朱明远。
这是很正常的。子孙后代,每年夏天都是防洪的重要时期。
几乎每隔几年,地方就会发生洪水,后人的条件经不起天灾人祸,更何况现在。
朱明远坐在床上,道:“我只希望我的感觉是错的,否则,受苦的人会更多。”
关灯后,朱明远躺在床上,除了朱倩和朱熔辉的呼吸声,外面只有雨声。
朱明远想到了什么。
朱明远不希望大雨持续下去,因为如果大雨持续下去,官绅就很难一起交粮了。
当某个地方发生灾难时,受灾的基本上是当地人。
不知道山东那边的情况如何,朱明远也得想办法对付孔府。
你不能只是忘记吃这个无聊的东西。既然孔府是吉祥物,你可以老老实实做吉祥物,不要想那些没有的。
一夜过后,朱明远在大雨中踏入了金殿。
金鸾宫湿漉漉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水汽。
这在所难免,江南水乡之地,雨季就是这样。
大殿内的香炉冒出青烟,坐在宝座上的朱元璋蹙眉。
“入夏以来,河南大雨连绵,良田被冲刷殆尽,开封府外的黄河水位一天比一天高,再这样下去,就有危险了。”它的堤坝决堤。
杜充,一个被驴养的畜牲,如果当年他没有打开黄河大堤,他今天怎么会在这里?
淮北商丘一带,黄河支流溃堤。开封水位持续上升。如果不能控制,大堤就会坍塌,中原就会泛滥。
如果淮北地区的堤坝破裂,应天府将成为沼泽国。
被驴养大的杜充,应该被千刀万剐!"
朱元璋咬牙,右手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难怪朱元璋生气了,明朝的黄河不像后世的黄河。
后世黄河从渤海入海,而今黄河在淮阴东北入海,史称夺司入淮。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河南滑县的南宋侍卫杜充为了阻碍金兵南下而开堤。
南宋灭亡后,元人在中原定居。
被杜充翻过堤防的黄河,放弃原来的河道,在淮河流域肆虐,每年夏天都会泛滥。
元朝派数十万人修黄河。最终,“魔道士人独眼,激起海河界造反”,终于掀起了汹涌的反抗浪潮。
进入明朝后,黄河多次泛滥。直到万历年间,黄河才被著名的水利大臣潘继勋阻止。
此人提出“筑堤困水,以水攻沙”之策和“蓄清(淮河)刷泥(黄河)”之策,以保水运,发明了“涮涮”水沙法”。
他的各种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即使在后世,许多水利工程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但万历时期的黄河比洪武时期的要好得多。
朱元璋看着站在大殿中的大臣们,满脸惆怅。
朱元璋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刚刚恢复生机的世界将再次陷入混乱。
“你们哪位能想出办法?我该派谁去开封治黄河?工信部能有办法吗?有策略吗?有策略吗?”朱元璋看向工信部尚书。
工部尚书站起身来,却是颤抖着迟疑道:“陛下,大臣认为朝廷应该派一位称职的大臣到河南去治理开封的黄河!”
朱元璋鬓角青筋不断的凸出,这人说的话全是胡说八道。
朱元璋拍了拍面前的桌子,喝道:“你说的这些话不是胡说八道吗,我问你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尚书闭上了嘴,没有说话。
前元朝已因黄河而灭亡。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作为工信部小尚书,我能做什么?
工部尚书站在那里,低着头不再说话,朱元璋脸上的怒意越来越浓。
就在它快要爆炸的时候,蓝玉翻了个白眼,站了起来。
“陛下!”
蓝玉站在大殿中央,向朱元璋躬身行礼。
“大臣认为工业大臣说的是真的,朝廷应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治理黄河。
至于能干的大臣,大臣们认为,吴国公朱明远是唯一的候选人。
众所周知,吴国公创办的新学堂,以实用为主。想必吴国公一定对水利进行过一些研究。